“第一作者必须是AI!”10月7日,华东师范大学发起AI“主笔”论文征集,引发热议。
该征文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华东师大智能教育实验室联合发起,主题聚焦“AI驱动教育研究论文写作”。
征文通知要求,提交的论文应主要由AI系统创作,AI需在假设生成、研究设计、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AI应被列为论文的第一作者,科研人员可被列为论文的共同作者或通讯作者。

征文通知 (图源:华东师大官微)
支持者认为,此次征文“是构建人工智能时代学术规范的重要尝试,也是对未来教育研究模式的超前实验”。反对者则提出:“AI重构的学术范式,质言之,就是人类退出,思考不再由人类主导。”
发起此次征文的目的是什么?让AI做第一作者,是否意味着“人的退场”?第一教育专访了本次征文的主要发起者之一——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智能教育实验室主任张治。

张治(资料图)
直面AI冲击,探索科研新范式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都颁发给AI领域的科学家,令不少人惊呼:AI成为2024年诺奖最大赢家!甚至有人遐想:会不会有一天,AI自己的研究成果能摘得诺奖?
2025年7月,斯坦福大学宣布,将于年内举办一个史无前例的学术会议——科学AI智能体开放会议(Agents4Science 2025),投稿要求:第一作者必须是AI。
张治告诉第一教育,本次征文活动的最初灵感便源于此,“这次征文带有很大的探索性,希望看一看在哲学与社会科学领域,AI写科研论文到底能写成什么样。”其更深一层的目的在于,探索AI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范式。
面对学术界出现的不同声音,张治坦言,在构思征文活动之初,学校内部亦有争论,“要不要做、怎么做、做的边界在哪里,华东师大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带领大家开了很多次会,反复进行研讨。最后发布的征文通知,每一句话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进行这样的探索,有一定风险,但不做,并不意味着安全。”他表示,当前,硕博论文的AI渗透率已达70%以上,也就是说,很多硕士生、博士生已经在使用AI写论文。“视而不见,并不是一所负责任的大学该做的,那就像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我们认为,与其任其发展,不如正面回应AI对科研的冲击。”

AI深度参与,但仍需人类“注入灵魂”
AI深度参与科研核心环节是否意味着人的退出?张治表示,以AI为第一作者,并不是否定科研中“人的存在”,发起征文是为了探索人与AI如何更合理地分工。
征文通知明确了“人类”在征文中要扮演的角色:科研人员作为任务的发起者、工具的选择者、指令的设计者、质量的评价者及成果的整合者,对AI生成的内容进行指导和监督。“AI作为写手,发挥的是工具价值,而人的价值判断仍需要参与其中,发挥大脑作用。”
发起此次征文活动的另一目的在于引导师生学会更好使用AI工具。“明明使用了AI,但假装没用,那是作弊。这次征文,我们要求作者在论文中对AI生成的所有部分进行标识,并提交‘论文作品’和‘过程说明’两份材料。”张治介绍说。
根据征文通知,参与者须提交《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说明表》,说明指导和监督AI进行研究与创作的过程,包括:使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名称及版本、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思路与步骤、生成内容在论文中的具体位置及占比、人工修正与补充说明,以及其他能说明人工智能应用情况的指令信息。
除了在写作中让AI做“主笔”,此次征文还让“AI评审”与“人类评审”打起了配合。
AI负责初审,遵循《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对生成内容标识合规性进行审查,同时,从研究意义、科学性、创新性、学术规范等方面对论文进行评价。
专家委员会将对通过AI初审的论文作品及其过程说明进行复审,复审内容包括: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论文内容与方法的合理性、AI生成内容的学术创新性、人工校验机制的完备性、技术应用的教育适切性等。
张治补充道:“专家在进行复审时,是不知道AI给出的初审分数的,以确保人的独立价值判断。”

打响“第一枪”之后,更呼唤多方携手探索
征文通知发布后引发了热烈反响。虽然通知明确征文对象为人工智能和教育学等相关专业的各级各类科研人员及在读研究生、本科生,但仍有中学教师、高中生打来电话,表示希望能参与其中。
学术界对华东师大此举观点不一,有人称此番探索打响了AI重构学术范式的“第一枪”,展现出“学术创新的先行者”的担当;亦有人提出,征文活动“鼓励没有人在场的、机械计算出来的所谓论文……这样的科学前景,相当危险”。
面对不同观点,张治坦言,此次征文活动是一场“极限的测验”,对于争议,征文发起者有所预期,但期望通过此番探索启发教育者、科研人员思考:当AI能够完成越来越多的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怎么变?科研范式又该怎么变?
在他看来,对工具,尤其是AI工具的使用意识与能力,是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须具备一项重要素养;当前的人才培养应当聚焦培养“人之所以能存在的能力”,也即AI难以具备的能力,包括创造力、连接能力与对事物的深度理解力。
AI技术快速迭代、“硅基智慧”不断膨胀,更呼唤“碳基智慧”为AI注入“灵魂”——守住伦理底线、把控价值判断。“我们要探索的是人类如何更好驾驭AI、如何用AI提升科研效率。至于AI本身能不能产生更多创造,超越人类,产生智力涌现,我们目前只能表示期待。”
本次征文的专家评审团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终身教授,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袁振国领衔,并联合了国内外教育学、人工智能领域顶尖学者,汇集众智众力。
“未来是什么样的,目前没有人能界定清楚,因为时代是在快速变化的,而我们希望在变动中寻求育人方式、科研范式、法律边界、伦理底线的新稳态。这样的探索不能是几个人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一群人、一个时代的课题,我们欢迎更多学者共同参与。”张治说道。
(原标题为《华东师大发起AI“主笔”论文征集引热议,是“超前实验”还是“人类退场”?主要发起者独家回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