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伦贝尔草原深处,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团结嘎查的牧民乌兰哈斯再也不用为卖羊奔波了。“过去卖羊四处找买家,现在合作社不仅高价收,年底还有返利,省心又增收!”她的感慨,折射出一场正在发生的牧区深刻变革。

牧民在牧场收集草饲料。鄂温克旗宣传部提供
面对草原退化与畜牧业转型的双重压力,鄂温克族自治旗(以下简称鄂温克旗)自2024年起推进“三位一体”综合改革,通过整合生产、供销、信用三大功能,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一年间,昔日“优质难优价”的草原牛羊肉通过品牌赋能实现最高94%溢价,牧民从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发展,智慧牧场让养殖成本下降超三成。
草原突围:从生态压力到改革破局
数据显示,我国草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1.7%,但70%存在不同程度退化,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可利用草原退化面积占比超35%,天然草场产草量较20世纪80年代下降40%。
生态保护的硬任务与畜牧业发展的饲草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草原治理的突出难题。
2025年,呼伦贝尔市将“系统解决草原过牧问题”作为第一改革议题,构建“1+15+33”工作体系,制定1个总方案和15个子方案,在33个嘎查开展试点工作。
草原面积达11900平方公里的鄂温克旗率先探路,在四个苏木乡镇建成高标准综合合作组织,并于2024年12月成立鄂温克治旗为牧服务有限公司,组建一支涵盖洗羊、剪羊毛等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团队,合作打造旗供销社“嘎查达”养殖基地,开展饲草料,米面油等生活用品集采、 供销年货大集、饲料集采订购会等活动业务,并建成中心城区发货量最大的物流仓储基地等,实现“三位一体”改革苏木乡镇全覆盖。
全链重构:牧区深处的智慧变革
在巴音布拉尔畜牧业牧民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了通过智能化改造建起一座高效节能的“艾乐智慧牧场”:640平方米的储草库、自动饲喂系统、智能耳标替代了传统人工。

智慧牧场的工人正在操作自动饲喂系统。 澎湃新闻记者 苏荷 摄
据介绍,该合作社由呼伦贝尔市科技局投入150万元软硬件设施,鄂温克族自治旗级配套建设1400平方米羊床等基础设施。
“合作社引入自动饲喂与精准配料系统,有效减少饲料浪费;安装太阳能智能饮水装置,降低羊只患病风险;配备智能耳标与数据大屏,实现羊群生长全程可追溯、管理精准可控。”布拉尔嘎查党支部书记、嘎查达萨米拉说,“改造后,合作社每年可育肥3期羊羔共3000只,节约人工、饲料成本36.75万元,预计净利润达50万元。同时,可释放2.1万亩放牧场,生态效益明显。”
变革不止于生产环节。
鄂温克旗供销合作社打造自主品牌“嘎查达”,推出24款精深加工产品,通过“品牌赋能+实体渠道+数字营销”模式,精细化分割羊肉售价达92-115元/斤,部分产品溢价率达94%。
物流瓶颈同样被打破。巴彦托海镇建成中心城区发货量最大的物流仓储基地,日均发货5000-10000单。“牧民发10斤羊肉卷,市场价50多,我们只收30多。”物流负责人说,基地已累计发货52.5万单,为牧民降低物流成本22.4万元。
牧民账本:从“跑断腿”到“家门口”的实惠
在锡尼河西苏木的兽药店,牧民格日斯正在为牲畜购买秋季驱虫药。“以前要去南屯或海拉尔购药,油钱就得几十块。现在家门口就能买,还比别的地方便宜。”店长罗布森丹毕2016年毕业后回乡创业,如今月利润已达8000元:“淡季还有这么大增幅,说明牧民真的需要。”
锡尼河西苏木苏木达安娜告诉记者,该药店以全市最低价格为牧民提供兽医兽药服务,已为全旗牧户节支1.6万元,切实将便民惠民举措落到了实处。

罗布森丹正为牲畜进行诊疗。 澎湃新闻记者 苏荷 摄
牧民乌兰哈斯一家养殖着200多只羊、20多头牛。今年,她家出栏羊100多只,都卖到了“嘎查达”,“一只羊30斤左右,每斤比商贩收购价高4块钱”,乌兰哈斯说,受益于改革,今年不仅毛收入高,饲料购买、牛羊药浴、打储草等都比市场上便宜。
更多的实惠体现在数字里:通过饲草料集采、日用品集配,累计为牧民节支265.3万元;推行“溢价收购+二次返利”,以高于市场价0.5-1元/斤收购肉羊5万余只,带动增收近200万元;与金融机构合作,为295个牧户提供7639万元低息贷款,三年贴息803万元。
创新试验:一只羊的增值之旅
“我在呼伦贝尔有只鄂温克草原短尾羊”——这个认养计划正在牧区兴起。消费者支付1688元即可认养专属短尾羊,目前意向订单达800余只。
“认养计划源于对农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探索。”郝文鑫表示,通过“合作社+牧场+消费者”模式,推动畜牧业向“生态+文化”复合价值延伸。
同样的创新体现在特色养殖上。指导6家牧户养殖鸵鸟105只,每只可增收2000-3000元。还建立“牧草银行”,免费为牧民发放饲草1100捆,实现从“资金输血”到“实物授信”。

郝文鑫正在向记者介绍特色养殖。 澎湃新闻记者 苏荷 摄
郝文鑫说,如今,通过“三位一体”改革,鄂温克旗已构建起“政府+企业+嘎查+牧户”协同机制,形成全链条、一体化服务体系。下一步,鄂温克旗将深化“畜头肉尾”全链布局,推动“暖季放牧+冷季舍饲”生态养殖,扩大“短尾羊认养”规模,持续探索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的双赢路径。
如今,沉睡资源“活”了起来,草原生态“美”了起来,牧民腰包“鼓”了起来。截至目前,鄂温克旗牲畜总头数有95.64万头只,牧业年度牲畜存栏105.72万头只。全年肉产量预计2.4万吨,与去年同比提高4%,奶产量预计4.51万吨,同比提高1%。
正如郝文鑫所言:“改革不是简单叠加服务,而是重构牧区生产关系。”在这片古老草原上,一场从“靠天养畜”到“创变生金”的现代化转型正在加速推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